首页 > 写作方法> 正文

   李清照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



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以其清新的格调,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,丝毫 不落俗套 的表现方式,给人以美的享受,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的注释译文及作

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以其清新的格调,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,丝毫 不落俗套 的表现方式,给人以美的享受,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《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,希望对你有帮助

一、作品原文

红藕香残玉簟[di n]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

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
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

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二、注释和译文:

注释:

①玉簟(di n)秋:意谓时至深秋,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。

②兰舟:《述异记》卷下谓: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,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。一说 兰舟 特指睡眠的床榻。

③锦书:对书信的一种美称。《晋书 窦滔妻苏氏传》云: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,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。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,又称锦书。

译文:

荷已残,香已消,冷滑如玉的竹席,透出深深的凉秋,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,独自泛一叶兰舟。仰头凝望远天,那白云舒卷处,谁会将锦书寄来?正是雁群排成 人 字,一行行南归时候,月光皎洁浸人,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。

花,自在地飘零,水,自在地漂流,一种离别的相思,你与我,牵动起两处的闲愁。啊,无法排除的是 这相思,这离愁,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,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。

二、作品赏析

文学赏析

词的起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,领起全篇。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 吞梅嚼雪、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(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),或赞赏其 精秀特绝 (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)。它的上半句 红藕香残 写户外之景,下半句 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,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,说明这是 已凉天气未寒时 (韩偓《已凉》诗)。全句设色清丽,意象蕴藉,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,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。花开花落,既是自然界现象,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;枕席生凉,既是肌肤间触觉,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。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,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

上阕共六句,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、所触之景、所生之情。前两句 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 ,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,以 独上 二字暗示处境,暗逗离情。下面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,则明写别后的悬念。词人独上兰舟,本想排遣离愁;而怅望云天,偏起怀远之思。这一句,钩连上下。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,写的是舟中所望、所思;而下两句 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 ,则又由此生发。可以想见,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,盼望锦书到达,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。而这一望断天涯、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,不分白日或月夜,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,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。

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,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,如 日边消息空沉沉,画眉楼上愁登临 (郑文妻孙氏《忆秦娥》), 凭高目断,鸿雁来时,无限思量 (晏殊《诉衷情》), 困倚危楼,过尽飞鸿字字愁 (秦观《减字木兰花》),以及 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 (李煜《相见欢》), 玉楼明月长相忆 (温庭筠《菩萨蛮》), 明月,明月,照得离人愁绝 (冯延巳《三台令》),其所抒写的情景,极其相似。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,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《写情》的七绝: 水纹珍簟思悠悠,千里佳期一夕休。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。 词与诗都写了竹席,写了月光,写了西楼,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,对照之下,更觉非常相似。

词的过片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句,承上启下,词意不断。它既是即景,又兼比兴。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,是遥遥与上阕 红藕香残 、 独上兰舟 两句相拍合的;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、爱情、离别,则给人以 无可奈何花落去 (晏殊《浣溪沙》)之感,以及 水流无限似侬愁 (刘禹锡《竹枝词》)之恨。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,转为纯抒情怀、直吐胸臆的独白。

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 二句,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、闲愁之深的同时,由己身推想到对方,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,而是双方面的,以见两心之相印。这两句也是上阕 云中 句的补充和引申,说明尽管天长水远,锦书未来,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,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。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,如罗邺的《雁二首》之二 江南江北多离别,忍报年年两地愁 ,韩偓的《青春》诗 樱桃花谢梨花发,肠断青春两处愁 。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,而一经熔铸、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、词意鲜明的四字句,就取得脱胎换骨、点铁成金的效果。这两句既是分列的,又是合一的。合起来看,从 一种相思 到 两处闲愁 ,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。其分合,表明此情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;其深化,则诉说此情已由 思 而化为 愁 。下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 ,紧接这两句。正因人已分在两处,心已笼罩深愁,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,而是 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 了。

这首词的结拍三句,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。王士禛在《花草蒙拾》中指出,这三句从范仲淹《御街行》 都来此事,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 脱胎而来,而明人俞彦《长相思》 轮到相思没处辞,眉间露一丝 两句,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。这说明,诗词创作虽忌模拟,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,使之呈现新貌,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。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不仅变化原句,而且高过原句。李清照的这一点化,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,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,而李句 特工 。两相对比,范句比较平实板直,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;李句则别出巧思,以 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 这样两句来代替 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 的平铺直叙,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。这里, 眉头 与 心头 相对应, 才下 与 却上 成起伏,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,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,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。当然,句离不开篇,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并非一枝独秀。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,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 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 前后衬映,而相得益彰。同时,篇也离不开句,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。李廷机的《草堂诗余评林》称此词 语意超逸,令人醒目 ,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,其原因在此。

名家评论

元伊世珍《琅嬛记》卷中引《外传》:易安结缡未久,明诚即负岌远游。易安殊不忍别,觅锦帕书《一剪梅》词以送之。

明杨慎批点杨金本《草堂诗馀》卷三:离情欲泪。读此始知高则诚、关汉卿诸人,又是效颦。

明茅映《词的》卷三:香弱脆溜,自是正宗。

明李攀龙《草堂诗馀隽》卷五眉批: 多情不随雁字去,空教一种上眉头。 评语: 惟锦书、雁字,不得将情传去,所以一种相思,眉头心头,在在难消。

明王世贞《弇州山人词评》:李易安 此情无计可消除,方下眉头,又上心头。 可谓憔悴支离矣。

明沈际飞《草堂诗馀正集》卷二:时本落 西 字,作七字句,非调。是元人乐府妙句。关、郑、白、马诸君,固效颦耳。

明李廷机《草堂诗馀评林》卷二:此词颇尽离别之情,语意超逸,令人醒目。

明张丑《清河书画舫》申集引《才妇录》:易安词稿一纸,乃清秘阁故物也。笔势清真可爱。此词《漱玉集》中亦载,所谓离别曲者耶?卷尾略无题识,仅有点定两字耳。录具于左: (词略,唯 月满西楼 ,作 月满楼 ) 。右调(一剪梅)。

明徐士俊《古今词统》卷十: 楼 字上不必增 西 字。刘伯温 雁短人遥可奈何 亦七字句,仿此。

清王士禛《花草蒙拾》:俞仲茅小词云: 轮到相思没处辞,眉间露一丝。 视易安 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 ,可谓此儿善盗。然易安亦从范希文 都来此事,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 语脱胎,李特工耳。

清沈雄《古今词话 词辨》卷上:周永年曰:《一剪梅》唯易安作为善。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,于调未叶。若 云中谁寄锦书来 ,与 此情无计可消除 , 来 字、 除 字,不必用韵,似俱出韵。但 雁字回时月满楼 , 楼 字上失一 西 字。刘青田 雁短人遥可奈何 , 楼 上似不必增 西 字。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,词家复就单调,别名 剪半 。将法曲之被管弦者,渐不可究诘矣。

清万树《词律》卷九: 月满楼 ,或作 月满西楼 。不知此调与他词异。如 裳 、 思 、 来 、 除 等字,皆不用韵,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。 雁字 句七字,自是古调。何必强其入俗,而添一 西 字以凑八字乎?人若欲填排偶之句,自有别体在也。

清张宗橚《词林纪事》卷十九:此《一剪梅》,变体也。前段第五句原本无 西 字,后人所增。旧谱谓脱去一字者,非。又按:《汲古阁宋词》,此阕载入《惜香乐府》,恐误。

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卷三:易安《一剪梅》词起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七字,便有吞梅嚼雪,不识人间烟火气象,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。

清陈世焜(廷悼)《云韶集》卷十:起七字秀绝,真不食人间烟火者。梁绍壬谓: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。结更凄绝。

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二:易安佳句,如《一剪梅》起七字云: 红藕香残玉簟秋 ,精秀特绝,真不食人间烟火者。

清况周颐《〈漱玉词〉笺》:玉梅词隐云,易安精研宫律,所以何至出韵。周美成倚声传家,为南北宋关键,其《一剪梅》第四句均不用韵,讵皆出韵耶?窃谓《一剪梅》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,晚近作者,好为靡靡之音,徒事和畅,乃添入此叶耳。

王学初《李清照集校注》卷一:又按,清照适赵明诚时,两家俱在东京,明诚正为太学生,无负岌远游事。此则(指本辑评 一 )所云,显非事实。而李清照之父(李格非)称为李翁,一似不知其名者,尤见芜陋。《琅嬛记》乃伪书,不足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