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观后感> 正文

   东京审判观后感作文650字



【篇一:东京审判观后感】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,无法知道战争的恐怖。没有真正达到过的人,无法知道战场的肃穆。也许,1931年9月18日,对于一些人来说,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,但是恰恰是这一天。无数无辜生命

【篇一:东京审判观后感

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,无法知道战争的恐怖。没有真正达到过的人,无法知道战场的肃穆。也许,1931年9月18日,对于一些人来说,仅仅是一个简单日子,但是恰恰是这一天。无数无辜生命鲜血中国大地上开出了哭泣的玫瑰。

《东京审判》讲述了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、美国、英国等国家的11位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,它重现了一段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“赎”的历史。我真的觉得不仅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,去受教育,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去看。就像主人公说的:“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,但是,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。”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。

令我最特别震撼人心的一个场景是:在一个小酒馆内,当一个美丽年轻的老板娘哼起一段动听的日本民歌,带着对战后的憧憬,带着对生活的热爱,带着她天性中善良的热情,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,她于是那样倒下来,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枯萎了,春华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,她那样到下去了,满地的鲜血。她的眼中还有不甘,还有迷惑。这些真实而客观,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,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。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了。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,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。在这场审判中,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,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,珍视和平

抗战时期,中国土地上鲜血遍布,我们付出了太多,牺牲了太多。我们需要的,不仅仅是犯罪之后的赎还,还有世界对战争的反思,让《东京审判》刻在我们的骨髓里,不是因为我们要仇恨,而是因为我们要好好记住这一段鲜血染红的历史。

让我们珍爱和平,远离战争!

【篇二:东京审判观后感】

“我不是圣斗士,我是法官,我是中国的法官”梅汝璈的名言。

其实那段历史我想只要是中国人,就不会不知道。最近看了《东京审判》,耳边还回想着梅汝璈那激昂的话。

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所有的法官,都坚持中国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国之后,梅汝璈把本子一关,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会议室,从梅汝璈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。但是梅汝璈也有过无奈,有过彷徨,他在自己的房间抽着烟,虽然他用威胁的方式来说服大家必须证明中国的位置,但是命运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最后的胜利,当然是属于梅汝璈的,因为梅汝璈的坚持。所有法官去远东军事法庭彩排的时候,梅汝璈走在一群外国法官中间,他很坚定地坐在了属于中国人的位置上。

第二次让我震撼的是当法官们决定对战犯不再执行死刑的时候,梅汝璈把一杯水砸碎在地上,开始了他的说服工作。当他打开信封里的头的投票纸,把笔拿出来,在“Yes”上重重的勾了一个圈,然后把投票纸放回信封里,叠好信封,最后投入投票箱。这是他作为中国人,作为中国法官所做的一切。当最后的票数为5比5的时候,所有人都紧张了。当最后从主法官中念出“Yes”的时候,梅汝璈胜利了,他轻轻的闭上眼睛,他如释重负。

“我只能说,我尽力了”这是本片梅汝璈说的最后一句话,看着荧屏上日本人贪婪狰狞罪恶无耻的脸孔,我们每个人都怒发冲冠。这些行尸走兽,这些扭曲得灵魂,这些人类的劣根,世上的败类!我想不出一个民族竟然会以这种形象存在,一个懂得忏悔的民簇才能够真正进步

一个悠久美丽的东方古国,一块温暖的土地,本应该鸟语花香,温馨浪漫,充满着安宁和幸福;一个清闲的田园村庄里,本应赶着牛羊,哼着小曲儿,弥漫着快乐气息,我不禁羡慕这个美丽的国度……然而就在这时,一群流氓冲进这片土地,见人杀人,见物踏物,没有一丝的怜悯之情,残存人心中的仅仅是那份可耻的贪婪与侵犯。夕阳落下,人们本该休息,可是却飘起了那面刺眼伤魂的太阳旗,旗下便是刺刀,向祖国母亲的胸怀中直刺进去,死了多少人,屠杀了多少灵魂。他们欠下了多少血债,犯下了多少滔天大罪!

著名导演谢晋说:“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影片。”

著名作家叶辛说:“只要买票去看的观众,就一定会喜欢。”

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说:“我感到很激动,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去认识这段历史,去看这部电影。”

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说:“这部电影达到了能够在电影政治文化层次上进行国际对话的水平。”

这是对《东京审判》最高、最公正的评价!

【篇三:黑镜白熊观后感】

法律审判仅仅只停留在法律层面的规章条文时,道德与法律审判结果不符时,是否有人能站出来主持正义呢?

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子,在一个陌生房间醒来,她的女儿失踪了,出去寻找女儿,却遭到追杀,一路逃亡,路上一直被戴口罩的人拿手机拍摄,万念俱灰之下,却突然被告知自己和自己的男友残杀了一个小女孩,法律审判结果宣判女子无罪,民众愤愤不平,于是乎,“白熊公园”应运而生。女子被洗脑,经历着失去女儿的痛苦。电影的最后,是女子一天又一天被洗脑,经历着同样的痛苦,每天都有观众来白熊公园来“解恨”。

法律审判不合人意,自己私下惩罚的案例、电影不知有多少。往往说,他们只受到了身体的惩罚,但受害者、受害者家属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,只有他们也受到那样的痛苦,才能公正!

从道德上出发,模棱两可,收到应有的惩罚,于情,是出自人性对公平的自我判断;于理,是自我对法律漏洞的补充。《彷徨之刃》中虽然写的是少年犯的事,但书中父亲所受的折磨,使他自己拿起了利刃,自己为死去的女儿报仇,因为他们是少年犯,只要坐几年牢,出来还是正常生活,但暴行带给别人的痛苦却是一生的。无论是校园欺凌,还是家庭暴力,出于法律的“盲区”,公正的法律审判往往不会给人满意的答案。

道德是法律的基础,当法律不足以满足人们心中道德的衡度,便有了上述的行为。殊不知,每个人都没有代替法律去行刑的资格。虽说“有道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但这种行为,已经与道德背道相驰。自以为杀死恶魔的骑士,终将也会被恶魔的鲜血污染。

人类社会发展至今,法律,是唯一一个能从社会意义上对人和人的标签行为给予惩罚的标准。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,但一念之间,善与恶就会失衡。

汉谟拉比法典的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,终究不可取。无论审判结果尽不尽人意,自以为正义的惩罚行为,其实与恶没有区别。就像电影《心理罪:城市之光》里的那样,城市之光,终究是以一个警察的方式,照进了人们心中。